在线二十四节气速查表

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种气候划分方法,用于标志一年中的气候变化和农事安排。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,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,反映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,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安排农事。

这二十四节气分别是:

立春(2月3-5日):春天的开始,标志着阳气复苏,万物复苏的时节。

雨水(2月18-20日):降雨量开始增加,气温逐渐回暖。

惊蛰(3月5-7日):春雷始鸣,万物复苏,生物开始活跃。

春分(3月20-22日):昼夜平分,春季的中点。

清明(4月4-6日):天气清爽,气温升高,扫墓祭祖的时节。

谷雨(4月19-21日):谷类作物开始生长,降雨量增加。

立夏(5月5-7日):夏季的开始,气温逐渐升高。

小满(5月20-22日):谷物开始饱满,但尚未成熟。

芒种(6月5-7日):夏季农作物进入成熟期,适合播种。

夏至(6月21-23日):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,夏季的中点。

小暑(7月6-8日):气温开始升高,但还未达到极点。

大暑(7月22-24日):一年中最热的时期。

立秋(8月7-9日):秋季的开始,气温开始下降。

处暑(8月22-24日):暑气逐渐退去,天气变凉。

白露(9月7-9日):天气转凉,露水增多。

秋分(9月22-24日):昼夜平分,秋季的中点。

寒露(10月8-9日):气温逐渐降低,露水寒冷。

霜降(10月23-25日):霜冻开始出现,气温进一步下降。

立冬(11月7-8日):冬季的开始,气温进一步降低。

小雪(11月22-23日):降雪开始,但量还不大。

大雪(12月6-8日):降雪量增加,天气更加寒冷。

冬至(12月21-23日):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,冬季的中点。

小寒(1月5-7日):天气寒冷但还未达到极点。

大寒(1月20-22日):一年中最冷的时期。

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

立春
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标志着春季的开始。它意味着冬季的结束,春天的到来。此时自然界逐渐复苏,北方地区可能仍感受到冬季的寒冷,但南方已有早春的气息。立春的特点是气温逐渐回升,万物开始生长,春风拂面,草木萌发,象征着新的生命和希望的开始。

雨水

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,意味着降雨开始。这个节气降水量通常以细雨或毛毛雨为主,预示着春天的滋润和农作物的生长。北方地区可能仍有雪,而南方则已呈现春意盎然的景象。雨水时节天气变化无常,常有寒潮出现,但气温开始回升,湿润的天气有助于植物的萌发。

惊蛰

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,意为春雷始鸣,惊醒冬眠中的昆虫。此时阳气上升,气温回暖,春雷开始响起,万物复苏。北方地区气温回升迅速,南方则早已融春。惊蛰标志着仲春的开始,春雷的出现也预示着自然界的新生和活力,春气逐渐萌动。

春分

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分,白天和黑夜时间几乎相等。春分时节,北半球白昼开始长于黑夜,天气变得暖和,雨水充沛。春分也是春季的中点,这一节气在气候上表现为温暖的天气和充足的阳光,昼夜平衡,春意盎然。

清明

清明节气意为气清景明,此时天气明朗,草木繁茂。清明时节,南方气候已趋于温暖,北方也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。清明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时节,体现了对祖先的怀念与尊敬。大自然中的生机和繁荣成为这一节气的显著特征。

谷雨

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表示降水增加,有利于谷物的生长。这个节气雨水充沛,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。南方地区雨量增加,而北方则逐渐干燥。谷雨节气是春季重要的播种期,农田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保证谷物的丰收。

立夏

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盛夏的开始。立夏时节,气温逐渐升高,炎热的天气开始显现。这个节气意味着告别春天,进入一个温暖的夏季,雷雨增多,万物繁茂。南方地区进入夏季景象,而北方地区则可能仍感到初夏的气息。

小满

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,表示降水量增加,天气开始变得湿润。小满时节,降水较多,江河湖泊水位上升,农作物逐渐饱满。南方地区雨量较大,可能出现暴雨;北方地区则降水量较少,但气温逐渐上升。小满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高,雨水增多。

芒种

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意为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。芒种时节气温高,雨量充沛,适宜晚稻等作物的播种。这个节气也是农忙的季节,南方插秧忙碌,北方则收麦。芒种标志着夏季的中期,天气炎热,农事活动繁忙。

夏至

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。夏至日,太阳辐射最强,北半球的白昼最长。此时太阳位置最北,之后阳光逐渐南移,白昼时间开始缩短。夏至的气候特点是炎热,日照充足。

小暑

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表示炎热天气开始,但尚未达到最热。小暑标志着入伏的开始,天气逐渐变热,多雨潮湿。这个节气也是雷暴天气较多的时节,对农作物生长有利。小暑之后气温逐渐上升,湿度增加。

大暑

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来。大暑期间气温酷热,湿热交蒸,是农作物成长最快的时期。这个节气常伴有雷暴和台风,天气炎热且潮湿,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,但也带来一定的热浪和不适。

立秋

立秋表示秋季的开始,标志着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。立秋时节虽然天气仍然炎热,但已开始进入秋季。立秋之后,气温会逐渐下降,湿度降低,秋意渐浓。这个节气是季节转折的关键点,暑热逐渐退去。

处暑

处暑意为“暑气退出”,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。处暑时节,天气逐渐转凉,暑气渐消。这个节气代表了夏季的结束,秋季的开始,气温逐渐下降。处暑后,天气逐渐变得凉爽,但偶尔仍有炎热天气的影响。

白露

白露节气标志着寒气开始增长,昼夜温差加大。白露时节,天气转凉,白天仍有温暖,但夜晚气温骤降。此时北方地区开始显现秋冬的气候特征,空气干燥,露水明显增多。白露是秋季的深度标志,天气逐渐变冷。

秋分

秋分意味着昼夜平分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时间相等。秋分之后,北半球白昼逐渐短于黑夜,气温开始下降。秋分时节天气凉爽,暑热已消,凉意渐浓。这个节气代表了秋季的中点,天气逐渐变得舒适。

寒露

寒露节气反映了气温快速下降的特点,昼夜温差较大。寒露之后,冷空气逐渐加强,天气变得干燥。南方地区逐渐感受到秋意,气温下降明显;北方则进入深秋或初冬,天气寒冷,降水减少,空气干燥。

霜降

霜降节气标志着气温的骤降,昼夜温差大,早晚较冷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下降,霜冻开始出现。霜降后,寒冷天气将会频繁出现,深秋景象明显,冬季的气息逐渐逼近。

立冬

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,气候逐渐转寒。立冬之后,气温下降,日照时间减少,天气变得干冷。此时自然界进入休眠期,万物开始收藏,天气逐渐寒冷,冬季特征显著。立冬是冬季的起点,预示着寒冷天气的到来。

孟冬

孟冬,即立冬至小雪期间,是初冬的时节。在这一时期,天气虽会出现“十月小阳春”的现象,即晴朗无风时气候温暖舒适,但整体气温仍在逐渐下降。在南方部分地区,初冬时气温一般不会过于寒冷,但随着冷空气的频繁南下,气温会逐渐变低。北方地区从进入冬季到春季,整体气温寒冷,冬季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,主要特征是频繁降雪。

小雪

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,代表降水量增加和气温逐渐下降。此节气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尚未加深,降水量也未达到很大。小雪节气反映的是寒潮和强冷空气频繁的特点。此时“雪”是水汽遇冷形成的产物,虽称为“小雪”,但意指降水量有所增加而非雪量很小。

大雪

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,气温显著下降,降水量增多。此节气的气候特征是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较大,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候逐渐变得更加寒冷,降雪频率增高,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节令的体现。

冬至

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此时太阳直射点南行,太阳光对北半球的倾斜度最大,太阳高度角最小。冬至之后,太阳直射点开始北返,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增加。冬至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在南方有冬至祭祖、宴饮的习俗,在北方则有吃饺子的传统。冬至标志着太阳运动的转折点,自此起,阳光逐渐增强,白昼时间逐渐变长。

小寒

小寒节气标志着天气寒冷但尚未达到极点。冬至之后,冷空气频繁南下,气温持续降低,小寒时节是气温逐渐降到最低的阶段。民谚“‘小寒’时处二三九,天寒地冻冷到抖”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节气的寒冷程度。此时,北半球的气温仍在持续下降,白天的热量吸收少于夜晚的热量释放。

大寒

大寒是表示天气寒冷到极点的节气。此时,北方地区的寒冷程度通常达到全年最冷,而南方大部地区的大寒时节则最冷。大寒之后,立春将接踵而至,天气开始逐渐回暖。大寒标志着冬季的结束,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循环也在此时接近完成。